山城区:聚焦人才“引用育留” 打造全域人才培养“山城模式”
人才既是突破传统路径依赖的核心动能,更是重塑产业生态的基础保障。近年来,山城区深入探索实施全域人才培养行动,统筹资源用好用活“建、育、用”三项举措,打造人才实践“主阵地”,提升人才培育“软实力”,锻造山城发展“主力军”,实现人才生态重构,激活高质量发展“一池春水”。
在位于山城区陈家湾村的陈氏通背拳研习所,陈氏通背拳第十六代传人陈保江正带着学生们研习拳术,为了因地制宜发挥人才的引领作用,山城区通过建立人才实践基地,让更多的人在这里对陈氏通背拳有了更深的了解,也为非遗拳术传承拓宽了道路。
山城区陈氏通背拳第十六代传人 陈保江:“从2024年建立了人才实践基地以后,我们开展了通背拳研习、通背拳进校园等活动,到现在有上万人次通过我们的活动学习了解了陈氏通背拳,全市的市直学校都在用我们的陈氏通背拳课间操,让咱们的非遗拳术通过实践基地的推广得到了进一步传承。”
人才实践基地成就了培育人才的沃土,山城区围绕产业发展、乡村振兴、非遗传承等重点领域,建立了8个各具特色的人才实践基地,这也成为了山城区培育人才的摇篮。在新拓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人才实践基地,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课程如期开展,企业坚持理论和实践“两手抓”,全方位提升人才综合实力。
新拓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工作人员 戴旭:“经过这多次的培训,感觉到公司对质量管理这一方面的重视,感觉到自身学到了很多东西,(我会)在今后的工作里(通过实践)把这些知识一一消化,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型质量管理人员。”
通过构建“人才—产业—区域”的协同发展体系,加强产学研合作,山城区持续推动高新人才的培育,协同助力企业转型发展,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此外,山城区还建立人才专员机制,成立汽车电子电器产业联盟,持续发掘企业人才需求,定制个性化人才“引用育留”实施方案,打造结构更加优化的人才生态。
山城区牟山园区发展中心副主任 刘亚强:“我们积极谋划,建成以三贤电子为龙头,全区55家区域同行业为盟友的汽车电子电器产业联盟,帮助企业赴西亚斯、四川大学等高校开展校园招聘活动,成功招引韩语专业人才1名、技术人才5名,并与2名博士生导师达成初步合作意向,共建研发中心,为全区企业广泛招揽人才的同时解决企业的痛点、难点。”
2024年以来,山城区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,培育专业技术,提供全劳动周期、全工种门类技能培训106期,依托产业人才实践基地等11家优秀企业进行技能比武,覆盖3000多人次,新增技能人才2800多人,53名同志获得“山城工匠”荣誉称号,昔日的“人才流失洼地”转化成为“价值实现沃土”,老工业区正以全新姿态书写着资源型城市“不求所有、但为所用”的人才振兴新范式。
山城区委组织部副部长 王文平:“通过实施全域‘人才培养’行动,山城每粒‘人才种子’在产业升级、社会治理、乡村振兴、文化传承的土壤中拔节生长,形成了‘星火燎原’效应,接下来,我们将继续推动‘产才融合’,深挖本土产业与文化资源优势,通过建平台、育专才、重实践,实现错位发展,构建‘政策激励+技能培训+榜样引领’全链条机制,打造全域人才培养‘山城模式’。”